近年来,中国电动三轮车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期。2017年至2024年,市场规模从257亿元增长至450亿元。截至2024年底,我国电动三轮车保有量已达约7000万辆,年销量维持在1500万辆左右。不过,繁荣背后隐忧渐显:市场增速放缓,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普遍低于10%。
数据来源:公开数据,观研天下整理
在此背景下,广阔的国际市场成为企业突围的新选择。数据显示,2023年全球电动三轮车市场销售额已达618.6亿元,预计到2030年将飙升至1498.9亿元。更诱人的是海外市场的利润空间,普通外贸产品净利润可达8%-10%,定制款产品收益更高。这股“出海风”吹得正劲。
国产电动三轮车的海外征程成绩斐然。2023年出口量约60万辆,同比增长20%,出口额近50亿美元,增长25%;2024年出口量增至65万辆,出口额达55亿美元,继续保持增长态势。无锡等产业聚集地表现尤为突出,2024年当地电动车及摩托车出口企业达299家,出口金额近33亿元,同比增长46.6%。而进入2025年以来,我国多家电动三轮车企业的海外订单依然饱满。
数据来源:央视新闻,公开数据,观研天下整理
从市场分布来看,印度是最大海外市场,2024年出口量约22万辆,占总出口量的34%,时常出现一车难求的景象;东南亚地区凭借深厚的三轮车文化,吸纳了14%的出口量;非洲市场随着基础设施改善,占比达9%;欧洲则在绿色出行政策推动下,贡献了8%的份额。
数据来源:公开数据,观研天下整理
高性价比是“中国造”的制胜法宝。相比数万美元的传统皮卡,国产电动三轮车加上运费和关税后,售价仅3000-4000美元。此外,高度定制化服务 —— 从颜色、封闭程度到功率、车型大小均可按需调整,精准满足了海外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。
中国电动三轮车能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,离不开成熟的产业集群支撑。目前全国电动车相关企业达151.7万家,产业主要聚集在江苏徐州丰县、无锡锡山区、河南洛阳、山东临沂等地。
江苏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区域,拥有约18万家电动车相关企业。其中,徐州丰县作为全国最大的电动三轮车产业基地,聚集了全国10强中的7家整车企业及1000多家配件生产企业,2022年整车产能达500万辆,占据国内60%以上市场份额和95%以上的电机市场份额,“世界‘电三’看中国,中国‘电三’看丰县”的口号实至名归。
无锡市锡山区,拥有整车制造企业195家,全国电动车十强企业中的雅迪、新日、台铃、爱玛、金箭、小刀六家均在此地汇聚,年产电动车超1500万辆,160家企业出口订单充足,产品打入1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这种集群效应实现了从研发、生产到销售的全链路覆盖,规模效应显著,为产品质量提升和成本控制提供了坚实保障,也让中国电动三轮车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。
04
总结
如今的电动三轮车已不再是简单的运输工具,智能化升级正为其注入新活力。物联网、GPS 定位、远程监控等技术的应用,让部分高端产品成功接入车联网,应用场景拓展至无人物流配送、智能环卫、广告投放等领域。企业还计划在全球布局换电项目,解决运营里程受限的问题。
从城乡小巷到全球市场,中国电动三轮车的逆袭之路,既是性价比优势的胜利,也是产业集群实力的体现,更是企业不断创新的成果。未来,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和海外市场的持续开拓,这款“国民交通工具”有望在全球舞台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。